文獻


※怎樣去認識篆刻藝術

印章是我國的一種書法和雕刻相合的工藝美術,但由於在刻製的過程中,有關書法的構思重於雕刻的功夫,所以印章便被認為是不同於一般工藝美術,而其製作過程是先篆印文,而後雕刻,所以把他別稱為篆刻藝術。若要對篆刻藝術有一般的認識,有關我國古代璽印的研究,又是不可忽略的必經階段。

※我國璽印的起源

璽印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在夏禹時代,為款識信守而製作的璽印,在當時已經是很盛行了。當時璽印的文字,都是象形和古奇字及甲骨文,形式有方形、圓形、長方形等。材料分陶、石、玉、瑪瑙、珊瑚、玻璃、銅、鐵等。璽印在最初起源時,只不過是為了適應商業上的需求,而作為一種貨物交流的憑信之物。根據周禮掌節職:「貨賄用璽印」的記載,可以明瞭當時璽印的用途。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作「傳國璽」來顯示他專制帝皇的無上權威,並釐定天子的印稱璽,其他的官印私印一律稱作「印」。所以璽印的用途,到了秦朝得到擴大,除了作為商業上憑信之物外,又被用作是表徵帝皇權威的法物,和政府文告上的檢證憑據。

※先秦以後璽印的發展

璽印是我國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文化遺產,最初只作為憑信的記號,含有實用的價值。直到十三世紀以後,始與書畫結合在一起稱為三絕,成為具有美的欣賞價值的藝術品。先秦以後,到了漢代,篆刻的發展更形蓬勃,漢印文力求完整,所以漢印的字體大都方正渾穆,和隸書有相通之處,所用的書體就是所謂「繆篆」。綜觀周秦漢以至六朝,歷代的印文,大都以大篆、小篆書之。到了隋唐,就改用盤曲折疊,停均齊整的九疊文。以後篆刻到了明代,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其時王冕始創以花乳石作印材,文彭力倡篆刻石章,使到印章材料範圍得以擴闊。加以當時文人畫對於題跋、書法、印章都同等重視,所以印章在繪畫上,便佔有重要的一位,使到篆刻藝術在明代得以蓬勃發展,而一直由明到清都極受重視,印壇上流派紛陳,各樹一幟。明清以來的印派,以何震首創的徽派開始,跟著發展的有丁敬的浙派、鄧石如的鄧派、趙之謙的趙派、黃士陵的黟山派及吳昌碩的吳派。他們風格各異,或朴茂奇逸、或蒼淵勁秀、或冷雋奇縱。各派各異其趣,為篆刻藝術開創了廣闊的天地。至於近代的印人則有齊白石、趙古泥、趙叔孺等。

※古璽對篆刻藝術的研究既然有一定的價值,我們應從怎樣的藝術觀點去看古璽呢?

「盒藏數紐秦朝印,白玉螭龍小篆文。」是倪雲林咏他清秘閣所藏的那幾方古璽印而作的。可見歷代的畫家對於古璽的珍視,還加以對收藏品的咏頌。這些古璽的印文,曾收入明代顧氏所譜的「秦漢印藪」,這方白玉螭龍小篆文印、陰文、方二公分,到明代已慘遭回祿一次,玉已變黑色了。印文是方形的小篆,和現代出土的秦權文字如出一轍,考其年代,當為公元前二一四年前後的遺物,較之三代及先秦的古璽相去甚遠,如果根據書畫同源之說,可當作原始繪畫看。那種刻劃「如畫的線條,始終不懈的力量,蘊藏無盡的內容,生氣蓬勃的神韵。」已非其他古器所能及。但形式的多種,和造型變化的莫測,根據新藝術的原理,又可當作現代藝術觀。

夏商的古器,銅有爵,觚、鼎、彝、鐘;玉有琮、璧、圭、璜、玦。製作不為不精,形式形和制度,都有規定,沒多大變化的。例如爵是兩扳三足(也有沒有扳的),鼎是兩耳四足,璧是圓形,玦是缺一面,不能互相混亂和任意增減的。相反的,把爵造成四足,鼎造成三足,豈不是鬧了一個大笑話嗎了?璽則可以隨時加以變化,及任意創造,不受任何限制和拘束。

三代古璽的「形式」,及「鈕」,變化之多,罄竹難書。有權形,曲形,謦形,半圓形,燕尾形,不等邊形,六角形,菱形,橢圓形,三角形,雙足布形,爵形,日月形,新月形,凸頭圓形,鐘形,五象形,心形,圓形,方形,長方形,亞字形等。鈕有龍鈕,龍鳳鈕,怪獸鈕,馬鈕,牛鈕,羊鈕,獅鈕,龜龍鈕,禽鈕,蛇鈕,擅鈕,覆斗鈕,鼻鈕,亭鈕,塔鈕等,雕刻和鑄造的精巧,已達到最高的境界,和最成熟的時期,在現代的藝術品中是找不到的。所以從藝術的觀點來看古璽,如果以現今藝術的術語來形容,則古璽是「變形」,是「超現實主義」的產物。

※篆刻藝術的特式是甚麼

篆刻藝術既是書法與雕刻的結合。那末研究它的特式,當從這兩方面著手。若從書法的構思這方面來看,篆刻的特式,就是在方寸的印章面上,通過篆刻家的構思,如何運用文字的結構、組合和相互間的關係,在通過分朱不白的手法,使文字在印面上,呈現疏密參差,離合有倫的高度藝術效果。而在雕刻方面來看,則遁印面文字結構不同,而採合適的刀法,將書法的構思呈現在印面上,而成印章。此外,在印章製成後,再用朱色印泥鈐蓋於書案作品上,殷紅的印章在大片黎黑的墨色中,又能產生一種對照的奇趣。

※如何學習篆刻

要學習篆刻,一方面要著手研究具有高度藝術成就的古璽,通過參考研究,旁取古人精,再加上自己的融會貫通,使在印文的構思上有一定的特色。至於在刀法的學習上,則必須要勤加練習,方能成大器。例如清代篆刻家吳昌碩,他在治印的功夫上,曾經過一番勤苦學習。據說他年少時代,練習篆刻時,往往將一塊石章,刻了又磨,磨了又刻,直到石章不能用手指抓得住的時候,方才停止不再刻,所以吳昌碩日後刻印能有雄深蒼渾的風格,與他的苦練,不無關係。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