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


中華文化高於一切
為保衛中華文化而戰

中華民國最高的國策,要使國家獨立自主,民族生存得更有意義,只得向這個光明的大道邁進!捨此沒有其他的道路可走了。

民族自決的呼聲,高唱入雲,吹遍整個世界。尤其是被異族侵略和壓迫的民族,要繼續生存在二十世紀的大時代裏的不二法門。中華民國要救亡;中華民族要圖存。全民族都要被號召,共同站在為保衛中華文化而戰的戰線上,向侵略的國家做殊死戰!

我們持以為保衛國家民族的武器;和戰勝侵略者底利器,唯一的就是「中國文化傳統精神」。

一、中華文化精神的形成

中華民族的來源

要研究中華文化精神,最先決的條件,就是中華民族的來源。這個難解決的問題,已成為了一個謎,中華民族到底是從西方來的呢,還是很早就發生在中國本土的呢?莫衷一是。還有說從北來的,南來的,東來的,都是證據不足,難於置信的。直至民國十五六年(公元一九二六年—一九二七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東來,在周口店的雞骨山掘出化石,和臼齒,前臼齒各一枚,安特生定名其所有人為「北京猿人」。十八九年(公元一九二九年—一九三〇年)斐文中復於周口店發現兩片完好的猿人頭骨,研究的結果,斷定是五十萬年前猿人遺骸,較之公元一八九一年至一八九二年在爪哇發現的直立猿人(約在二十萬年至五十萬年前),一九〇八年在德國海堡發現的海德堡人(約在十萬年前),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二年在英國薩西克斯的皮爾當地方發見的皮爾當人(約在二十五萬年前),北京猿人,便成為在世界已發現的人類遺骸中是最早的了。可知中華民族,於石器時代已居住在黃河流域,外來之說,已不成立了。

「中國原始社會之探究」藝術,民國二十四年出版(公元一九三五年),著者曾友松曾提出:「北京猿人是否為漢族之直接祖先?問題的解答,必然引起下列兩種重要的結論,(一)如果我們承認北京猿人是漢族之直接祖先,及漢族在第四紀之早期已經遷到中國地帶了,換言之,中國文史,便開始於石器時代。(二)如果我們承認北京猿人不是漢族的祖先,則漢族遷入中國地帶是在始石器時代以後的事,換貫之,中國文化史則不開始於始石器時代。……北京猿人是次於爪哇猿人,而先於皮爾當猿人,即產生於第四紀的第一次間冰期時代之猿人。在冰期時代歐洲及中亞一帶都為冰塊所浸蝕,所以,北京猿人是避免「冰災」而逃到中國來的,這個大概是沒有什麼疑義罷。北京猿人第一次間冰期時代的人類,則距漢人之從新石器初期遷入中國地帶,相差有數十萬年之久,以北京猿人為漢族之直接祖先論者,不是錯誤是什麼?……」

曾氏因為在中國本土未能發現許多舊石器時代遺物為理由,而謬然斷定北京猿人不是漢族直接的祖先,曾氏為什麼不等待到歐洲及中亞地帶發現了像北京猿人這樣早的人類遺骸之後,才來斷定「北京猿人」是在冰期時代從歐洲及中亞「避災」而來到中國的呢?這個不是大大的錯誤麼?曾氏大概是犯了這個毛病,又要找尋證據,又不信任證據的人。

Arnese Silcock 著中國美術史一書中,有這一段的敘述:「中國古代記載之中所定的始前年代,自然可以不予置信;但此種神話中仍能時時發現奇特的暗合。因為它們舉例來說,神話提出了一系列神怪的帝王,終于有巢和燧人。下述的發現使神話得到事實的承認。關於人猿——人類出自的人科(Hominidac)的一種旁支——雖所知甚微,但無疑它們也曾生活於東北亞洲。因為它們是樹棲的,所以它們很可能是「有巢」一族。後來出現了最早的原人,發現於爪哇的爪哇直立猿人。但比較遠為重要的是安特生教授關於一較晚種型的舉世聞名的發現,屬於最古舊石器時期的文化期,即北京人。他是最早的穴居人,他製作武器和原始的石工具,在厚突的眉宇下灼灼逼視,以蹲伏的步熊行行,獵取著五十萬年前漫遊於蒙古和華北豐茂草原的刀齒虎,熊和羚羊。他還沒有下頷,在別的方面,也像猩猩。但他不是類人猿,因為他洞中所留灰燼和木炭的遺跡,證明他不僅是原人,而是已開始取火。」

由這段的敘述中看來,作者已確信三皇五帝時已有了高度的文化。好似自甲骨文發現了以後,證明殷商的先王先公確有其人其事,當作信史一樣。

中華文化的特質

講到中華文化之前,就不能不聯想到這個世界有兩個文明最古的國家。在東方的就是發祥在黃河流域的中國來,代表東方的文化。在西方的便是滋長在尼羅河兩岸的埃及,來代表西方的文明,兩個文明古國都有了上了五千年的歷史。再加上西亞的巴比倫,在五千年前(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蘇美人就創造了楔形文字,又再加上南亞的印度,便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源泉,因為民族的不同,和地域的各異,就形成了東西兩大文化的體系。

西方領導者埃及,在五千年前(公元三千五百年前),已發明了象形文字和紙筆。五千年前(公元三千年左右),已用幾何學測地,還知道用香料浸殮屍體。可說是最早的科學,偉大的金字塔和獅身人首像都是這個時候的創作。後來都是承受埃及文化,巴比倫敘利亞文化,與愛琴文化影响而成的希臘文化,羅馬精神融攝希臘文化,而成為羅馬文化,就形成了科學的多元的西方文化。

中華文化亦在四千餘年前(公元前二八五〇年前),庖犧氏觀察自然界,創畫八個符號(八卦)。及黃帝(公元前二六七九年)史官倉頡,仰觀奎星圓曲的姿態,俯察鳥獸山川的型態和痕跡,體類其象形,而畫成字,這種象形文字,謂之雛形之畫,也無不可。同時皇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蓲占星,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術,容成作曆法,以干支紀月,積餘置閏,命伶倫定律呂。黃帝作冕旒,其臣伯余作衣裳,於則作履,嫘祖教教育蠶。黃帝作釜甑,其臣雍父作臼,揮作矛,邑夷作矢。黃帝又鍊赤金為青銅,採首陽山之銅為鼎,作指南針。在那個時期一切創作,是中華民族由原始時代進至文明時代的一大明證。

夏禹為安定宇內而鑄九鼎,這個故事,在我們中國人的腦海中是深信不疑的。九鼎已成了新王朝的象徵。鼎內刻有山川鳥獸物產,還有鬼怪及神靈。饕餮紋及夔龍紋是否起於此時雖然是不得而知,可能和商周的銅器一樣附以銘文,也是意想中事。同時為保衛國家而製作兵器,為崇奉天地和祭祀宗廟而製作的祭器,為日常生活而製作的酒器,為欸識信守而製作的璽印,在當時已經是很盛行的了。為著用來裝飾各種器皿的紋樣和形式,及銘記各種器皿的意義和至作者姓名等,都可以見到象形文字的演進,和各種紋樣的變化,依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了書法和繪畫的兩種兄弟藝術。在夏商時代已成為典型的中國藝術的歷史,就形成了藝術的和一元的中華文化。

二、文化精神最高的表現

什麼是中華文化精神最高的表現呢?我們很容易作如下的解答:

A. 從倫理觀念所產生的——固有道德
B. 從文化演進所創造的——偉大藝術

從歷史的觀點去古璽

璽印的應用,不僅在中國四千年前(公元二二〇五年左右)的夏商時代應用得很普遍,前段已經說過了。我曾經看見過埃及遠在五千年前(公元前三千年前)的璽印,文字都是象形,如「蔣王笏」,「鳥獸」,「花」等,形式都是圓形,直徑約一公分至二公分,材料都是石質,刻工精巧,可與我國商周璽印媲美,不過形式和文字的變化,沒有我國的多種及美備。巴比倫也有璽印,大都是象形,所刻的或是家畜,或是野獸,大都是用來作標誌和銘記的,例如製羊皮的商店,就用羊來作標誌,養豬的人家,就用豬來作銘記,好似現在的商標一樣,並無二致的。

在夏商時代的璽印,文字都是象形和古奇字及甲骨文的都有,形式有方形,圓形、長方形等。材料份陶、石、玉、瑪瑙、珊瑚、琉璃、銅、鐵等,近代在殷墟出土的古璽有「亞形佳畢」璽,「口口口戊」璽都是陽文,方二三公分的平板青銅印,背有環鈕。近人黃賓虹距今二十年前在四川重慶購得的兩方古奇字璽,都是陰文,圓形,直徑四五公分的青銅璽,背後有小環鈕。黃氏還作了一篇很長的考據,認為這兩古奇字璽是夏代物,很鄭重的發表出來,以供學者參考。這次新亞書院舉辦的「璽印造像欣賞會」,出品之一的「古奇字巨璽」(插圖一),陰文,圓形,直徑五公分的青銅版璽。文字奇古,彩色斑瀾,一望而知為夏商以前遺物。許多友人都疑是黃氏舊藏,憑我個人的記憶,和來源的推定,恐怕不是黃氏故物,如果事有湊巧,我覺得很榮幸,覩物如故人,不過文化藝術的價值,當比私私交來的更大。

上述圓形「古奇字巨璽」,印文曾收了神州國光社出版的「陳簠齋手拓古璽集」,璽文完全相同,比陳氏所著錄的那一方大了一公分強,這方璽背沒有花紋,陳氏所著錄的那一方璽背有花紋,不同的地方是無關重要的。璽文及年代,雖未經陳氏法釋及指出,但編排即在周璽之前,在全書的卷首,由這點去推定,陳氏當時也認這方古璽氏年代最高的一方,是沒有什麼疑義了。近年內在河南省出土的古玉璽,(一)祈子口孫璽(插圖二),一半是陰文,一半是陽文,方二公分,壇鈕,與宣和古器圖譜所著錄的商爵的銘文暗合,(二)「龜羊鹿豕」璽(插圖三),陽文,方九公分強的白玉巨璽,文字是甲骨象形,和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上所刻的文字相同,但「羊」字是覆文,(首向下方)在甲骨及古璽文字中是罕見的。

譜錄中,當首推陳簠齋在同治癸酉年前(公元一八七三年前)所編著的「十鐘山房印舉」為最完備,經十餘年之久,至光緒壬午年(公元一八八二年)收集夏、商、周、秦、漢、晉、六朝、隋、唐璽印達七千餘方之多,可謂洋洋大觀的一部巨著「璽印造像欣賞會」展品中有「上士王之」璽(插圖四),陽文,一公分的青銅璽,印文曾收入十鐘山房印舉。曾任閩浙、兩江,直隸總督,喧嚇一時的端方,號萄齋,生平收集三代鼎彝,古玉,甲骨,及金石文字及古璽,數字是驚人的。其所收集三代兩漢的璽印,達三萬方多,大的,小的,奇形的,奇文的都精美絕倫,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辛亥年(公元一九一一年),赴四川總督任途中被殺,家人在滬將他所藏的璽印,逐分批出售,粵人關寸草在當時購得不少,關氏抗戰後亡故,他所收藏的古璽,輾輾流入我手中的達六七十方之多。「長金之璽」(插圖五),陽文,方二公分的青銅鎏璽,「口王之璽」(插圖六),陽文,方二公分的青銅璽,「二獸形」(插圖七),陽文,方一公分的青銅,「二獸一蛇」璽(插圖八),陽文,長方二公分的青銅板璽,都是端方舊藏的精品。

從倫理的觀點去看古璽

倫理觀念,在我國發生很早,當在羲皇時代(公元前三〇〇〇年前後)便開始了,相傳黃帝四傳以後,國勢衰頹,諸侯擁戴堯為共主,國號唐(公元前二三五七年至二二五八年),及堯晚年,中原洪水為患,南方的三苗族又乘機作亂,堯因年老,想讓位給四岳,四岳舉舜。舜的天性至孝,早得人心,堯試其才能,先命幫助整理政治,非常有成績,三苗的叛亂也被平定。後來堯就將帝位護給舜,即位後,國號虞(公元前二二五七年)。遂殺治水無功的鯀,選用鯀之子禹繼續治水,舜以禹治水的功勞最大,依照堯帝的方法,將帝位讓給禹,國號日夏(公元前二二〇七年至一七六六年)傳至其子啟,仍然得到諸侯的擁戴。可知我國由倫理的觀念而產生的道德觀念,無時無刻不在孕育和滋長起來的,以後便成了一個定律:「有德者興,無道者亡」,所以桀紂之被誅滅,文武之由興的道理,這個不是中華文化傳統精神最高表現嗎?

在三代以前,自天子以至庶之的璽印,都統統稱做璽,到秦始皇滅六國後,統一海內,建立秦國時(公元前二二一年)。作「傳國璽」,就把古鉥中的鉥字改為璽,王字也改用皇字,來顯示他專制帝王的無上威權,並釐定天子的印稱璽,其他的官印私印都統統稱做印。傳國璽現在雖然不可考了,但印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仍傳至今,璽文是鳥篆。這八個字的用意,就是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以及子子孫孫世代為王的。廢封建,置郡縣,焚詩書,坑儒生四百六十人,收天下的兵器,聚之咸陽,鑄為金人十二,以為這樣可使秦國化為金城湯池,而成其萬世之業了。

在那個時候,中華文化和中原文物,可說是最大毀滅的時代,遂使中華文化傳統精神,亦幾瀕於滅亡的境地,古尚書文字,也因此失傳,其它的古籍亦多被秦火燒盡。然天下事有出乎人意料以外的,更非秦始皇意料所及。──中華文化傳統精神──是永遠不會消滅的,──中華文化及中華文物──是秦火燒不盡的。我國古代文字得以巍然獨存,當首推今日出土的古璽了。

秦以無道而失其鹿,天下共遂,漢王兵入咸陽,子嬰降,秦亡,(公元前二○六年)蕭何盡收府座圖籍,傳國璽自然也在接收之列。直至平帝時(公元五年)傳國璽已成為國家最高的象徵了,要得到它才算得到國家最高的政權,和統治權。平帝時王莽篡漢之勢已成,篡漢之心已決,時時向他的始母太皇太后逼取傳國璽,數次都被拒絕,到了最後的一次,非交給王莽不可的時候,太皇太后的左右便勸她交給他,太皇太后氣憤不過,便大罵王莽一頓,還不肯親手交給他,便擲下地上,已損一角。已無道而奪取天下,雖有傳國璽而不能保其社稷者,在青史裡,王莽是第二人。

到了後來,歷代相傳,至宋亡時,(公元一二七九年)陸秀夫負帝丙及傳國璽¬在廣東崖山溺海,這個富有歷史性的傳國璽,就永遠的埋藏海底了。

從藝術的觀點去看古璽

盒藏數鈕秦朝印
白玉螭龍小篆文

以上的兩句詩,是倪雲林咏他清秘閣所藏的那幾方古璽印而作的。可見歷代的畫家對於古璽的珍視,還加以收藏的證明。印文曾收入明代顧氏所譜的「秦漢印藪」,這方白玉螭龍小篆文印,陰文,方二公分,到明代已慘遭回祿一次,玉已變黑色了。印文是方形的小篆,和現代出土的秦權文字如出一轍,考其年代,當為公元前二一四年前後的遺物,較之三代及先秦的古璽相去甚遠了。

夏商兩代古璽的文字,大都是象形文字的居多,如果根據書畫同源之說,可當作:

原始繪畫看

那種刻劃如畫的線條,始終不懈的力量,蘊藏無盡的內容,生氣蓬勃的神韻,已非其他古器所能及。但形式的多種,和造型變化的莫測,根據新藝術的原理,又可當作:

現代藝術觀

夏商的古器,銅有爵,觚、鼎、彝、鐘;玉有琮、璧、圭、璜、玦。製作不為不精,形式形和制度,都有規定,沒多大變化的。例如爵是兩扳三足(也有沒有扳的),鼎是兩耳四足,璧是圓形,玦是缺一面,不能互相混亂和任意增減的。相反的,把爵造成四足,鼎造成三足,豈不是鬧了一個大笑話嗎了?璽則可以隨時加以變化,及任意創造,不受任何限制和拘束。

三代古璽的「形式」,及「及鈕」,變化之多,罄竹難書。有權形,(插圖9)曲形,(插圖10)謦形,(插圖11)半圓形,(插圖12)燕尾形,(插圖13)不等邊形,(插圖14)六角形,(插圖15)菱形,(插圖16)橢圓形,(插圖17)三角形,雙足布形,爵形,日月形,新月形,凸頭圓形,鐘形,五象形,心形,圓形,方形,長方形,亞字形等。鈕有龍鈕,龍鳳鈕,怪獸鈕,馬鈕,牛鈕,羊鈕,獅鈕,龜龍鈕,禽鈕,蛇鈕,擅鈕,覆斗鈕,鼻鈕,亭鈕,塔鈕等,雕刻和鑄造的精巧,已達到最高的境界,和最成熟的時期,在現代的藝術品中是找不到的。

古璽文字的「造型」,根據最古的文字而來的都有,因為我國文字起源的久遠,結繩紀事以後,黃帝史官倉頡造字以前,這一段悠久空白的長期間,必然還有比較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到了倉頡的時候,加以整理而成為象形文字,後來再經過一千多年的演進,到了殷的盤庚時,(公元一四○一年)已嫌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太過複雜了,才演變而為簡單的甲骨文字。但甲骨文字不夠用,仍雜用象形文字。

董作賓氏在「中國文字」一文中說:『……前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之說,距離盤庚不過年餘年,還未免太近。所以說倉頡以前,在新石器時代農業社會裡,必已有原始圖畫文字在發生滋長著,到了倉頡,纏使之整齊劃一。庚蘭說「無論從哪一方面說,文字的發生,總遠在夏以前,至少在四五千年前,我國問字已經很發達了。」這種估計,大致是不錯的。』

根據各家的考據,歷史的記載,在五千年前,埃及已有象形文字,巴比倫有的象形文字為(楔形),我國在四五千年前也有原始圖畫象形文字,已成定論可不必加以討論了。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就是:

結繩紀事以後,原始圖畫文字以前,我國還發生了什麼文字?

關於這個問題,還沒有人提出來討論過,我現在作如下的推定:我國自結繩紀事以後,至原始圖畫象形文字以前,在這一段悠久空白的長時間,中華民族必然有過比結繩紀事進一步的紀事符號,來代替文字的,這種演進出來代替文的符號,一定會隨著人類的進步而日見「繁複的符號」止,而又為演進至原始國畫象形文字之前,那種「繁複的符號」,可稱為「進步的符號」,甚至至稱為「原始的符號文字」,也是很適宜的,所不同的便是:

原始符號文字是抽象

原始圖畫象形文字是寫實

從我國古器的文字中,可以見到這種的例子很多,例如商代的鐘鼎文的「丁」字作●,是象形,是象釘頭,甲骨文中的丁字,有兩寫法,(一)作▽,是象形,象釘子的全形;(二)作囗,是抽象,古人謂一口人作一丁。例如「丁公之璽」(插圖18)陽文,方一公分青銅璽,「丁璽」,(插圖19)陽文,圓形,一公分弱青銅璽,「丁璽」,(插圖20)文裏加臥蠶,陽文,一公分弱的青銅璽,「丁口乙亞萬璽」,(插圖21)方九公分強的白玉璽,丁字是覆文,亞文是複文。,由於這個有利的例證,可以知道,原始圖畫象形文字之前,還有「原始符號文字」的發生和成長,是毫無疑義的。

二十世紀開始以來,科學,藝術兩者都有其極輝煌的史實;和劃時代的記錄,可說是發展到全盛的黃金期。我國也不能例外,急起直追,隨著這個大時愛的發展而邁進,如築鐵路,闢公路,挖戰壕,開設廣大飛機場,和興建大建築物等,所出土的古璽古印,日見增加。形式愈出愈多,文孔愈出愈奇,光怪陸離,目不暇給。羅長源,董苦雨所不得而知的;陳簠斋、吳簠斋所不得而見的,我們都可得而知,都可得而見,可得而收藏之。例如清末所出土的古璽,(插圖1)和現代出土的古璽(插圖22)陰文,圓形,直徑二公分強的青銅板古璽,文字殊異,再商周的古器中曾未見過的。前者曾經陳簠斋認為年代最高的古璽(見前)後者文字更覺單純古拙,氣璽崇高。是否屬於我所推定的「原始符號文字」一類的古璽?一時雖然不敢確定,不能說沒有這種可能性。如果以「現令藝術」的術語來解釋,是「變形」,是「超實現主義」,(Le surréalisme)的產物,是有著共同通性的。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