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


【特訊】新亞書院藝術學會主辦之演講會,十一月廿九日上午在院堂舉行學術專題演講,請丁衍鏞教授主講「金石與書畫」,並有其最近收藏之古代藝術品:如三代古璽、北魏造像、名人書畫等列供欣賞。講詞大致如下:

我今所講「金石與書畫」,這題是不易講得好的。因金石和書畫,都既高深,而又專門的學問。要做綜合解答,徹底講來,不是一個難題嗎!像我這樣淺陋的人,只可說是做一次嘗試。

(一)中國藝術的特質

我們中國人有兩種特長,在現世紀中,最被人尊崇的:一、道德;二、藝術。要研究整個中國文化,就不能不把以上提出來的道德藝術,這兩問題,詳細分析,和互相引証,才得正確解答。

子程子曰:「大舉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大學右傳之首章,釋明明德:「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右傳之一章,釋新民「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關於道德的問題,前者可知道在湯(公元前一六〇〇至〇一八年)時,用,來製作一個洗澡盤:還加一篇銘文,教人沐浴之後,要換新衣才合衛生;不但如此,頭腦和思想都要新起來,是多麼的有意義呢!以這種的精神去治學,去治藝,哪有不成功的?那末,藝術止於何處呢?

止於美的感情流露。

關於美惡,古人也有很好的解釋。老子太義右第一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起首四句,如果新藝術的術語來解釋,就是──世人所知道的美,就是醜;所知道的善,就是不善。因此一般人的感情,不是美的感情,未能達到藝術的境界,所見的是適得其反的。「故有無相生……前後相隨。」不是個強烈對比的例子嗎?「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就是無關心;因為無關心,才能創造出偉大的藝術來。

樂記說:「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

以上雖然是指關於禮樂的事情,現在將「使之陽而不散………。」這幾句在繪畫方面來解釋──明的不散,暗的不密;強的不硬,柔的不弱。四樣暢達交流於其中,這種表現──不是再調和也沒有了嗎?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在畫面上,能夠把以上的幾句話都表現無遺,氣韻哪有不生動的呢?

由上述可知道中國藝術的特質,建築在中華文化傳統神深厚基礎之上所形成的。

(二)古代藝術的成就

講到中國古代的藝術,成熟的時期,遠在三千年以前。在羲皇時代(公元前三〇〇〇年),已有高度的文化。傳至堯帝舜帝,實行民主政治,人民身體得到極大的自由,思想亦最為發達。使中華民族,由野蠻時代,而進入文明時代。我們在今日,只要將當時所製作出來的藝術品,?為過目,便可以知道,精神的充沛,創作力的雄厚,已成為今日世界藝術的典型。

到了商周時代,諸子並起,百家爭鳴,中原文物太備,遂使中華文化已達峰頂。為什麼能夠達到這個程度呢?尤其是中華藝術文化的成就,已使今日歐美人士為之震驚。其中得力於「易經」很多,繫辭說:

「生生之謂易」。

這個生生是不絕,循環不已的。繫辭說:

「變動不居,周流六盧,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以為典要,唯變所適。」

(未完)

more